12/31/2004

Blog phenomena

一個半月前看到的 巴哈問卷結果中, 不到10%的玩家有blog, 甚至有85%的玩家連blog是什麼都不知道.

但是這股風潮還是吹到遊戲產業了- 命運Blog. (from Schee.info 摩托車日記).

其實這樣的發展, 好像也有些道理. 過去沒有blog的時候, 有個人網頁提供攻略, screen capture的玩家很容易就成為名人, 甚至意見領袖. 一來是維護的辛苦, 二來是網頁製作技能對許多國高中學生(OLG的主力互動族群, 不見得人數最多, 但是互動最頻繁的一群)來說仍然是很花時間與精神的. blog的出現, 大大降低了擁有個人網頁的門檻,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與看法. 而由遊戲公司自己經營, 可以讓遊戲id與blog結合的更緊密(至少, 知道這個人的id就可以查詢到他的blog), 這時候, blog就變成了社群的延伸.

這個主意, 稍微點醒了我一點: Blog是個強大的工具, 但是應用在不同的地方與對象, 是需要不同包裝的. 對遊戲玩家來說, 是不是blog, 有哪些blog功能可能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跟遊戲有沒有關聯, 能給他什麼好處. 在"命運"的例子中, 我看到blog頁面中包含了伺服器名稱, 玩家id, 甚至公會名稱; 卻沒有RSS feed這些基本的功能. Anyway, 只有少數玩家有個人網頁是個事實, 但是是不能還是不為, 可能可以從命運blog的發展中看出端倪.

12/30/2004

E-charity

透過這次東南亞海嘯的新聞串聯, 我才發現了 智邦公益館. 很感動, 數年前我曾經"上書"總統府(無回覆)及辜仲諒(由特助回覆, 卻不見落實)的想法, 讓智邦做出來了.

當時, 我是有感於網路熱潮催生了許多電子新貴, 實際應用在公益的例子卻很少. 我的想法有兩個, 一是社會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案例, 並非每個公益團體或媒體所能涵蓋, 媒體的報導也會帶來"熱時過熱, 激情過後又無以為繼"的問題; 二是每個人關心的對象均不同, 即使捐款對象單位有公信力, 捐款人也不一定完全認同捐款分配方式. 衍生出來的解決方案, 是由一個有公信力的單位出面, 並雇用社工或義工進行背景查證, 讓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對象都有機會說明自己的狀況, 取得獨立的捐款(說難聽點, 就是類似online mall的觀念). 智邦現在不但提供了個案的背景資料, 還提供了訪客留言打氣的功能, 捐款時也能指定對象, 真的很棒.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如果要幫助兩個以上對象, 需要分次輸入)

昨天和龍男聊到, 我幫助搖滾樂團, 很大的原因是我喜歡搖滾, 卻沒有能力與勇氣加入樂團, 所以我希望能幫助他們成功; 同樣的, 我沒有時間與毅力當義工, 所以選擇捐獻來幫助需要幫助的朋友. 一個人的成就只有這輩子, 幫助人的影響卻是長遠的, 一個人再富有也沒辦法帶動社會的良好風氣, 但是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可能可以減少一件社會案件, 幫助一個家庭, 挽救一條生命. 如果你能把自己打扮得光鮮亮麗, 卻不曾伸手幫助弱勢的團體, 實在沒理由抱怨這個社會人情冷漠, 治安敗壞.

如果你真的沒能力幫助這些人, 至少, 可以來這邊做問卷, 讓智邦幫忙.

Wallop

今天看到 DUN: 談Wallop,以及對Flash網站的愛恨情仇才知道, MS除了Spaces外, 還有另一項project -Wallop正在進行中. (很巧, 這篇除了Wallop外, 也提到了對於Flash在網站上以及科技在生活中的濫用的疑慮)

Wallop是微軟Social Computing Group下的Online Laboratory部門的計劃,可以說是結合了Orkut與blog、相簿等等功能的網站,目前它仍在測試階段,並模彷Gmail採用傳發邀請函的方式漸進地擴張使用者。Online Laboratory在網站如此說明他們的目標:
「...我們希望藉由更瞭解客戶與末端使用者的看法來開發強化人們網路社交品質的科技。」


當我們Blog在一起
Wallop試用報告 [上]
Wallop試用報告 [中]

最讓我好奇的是, 微軟將如何為Wallop及Spaces作區隔? 或這只是大集團中兩個不同部門之間的競爭而已?

如有朋友可以發邀請函, 麻煩請寄一封給我(alanchen at reallusion dot com), 我想試玩看看, 謝謝.

12/29/2004

Web marketing

由於網路是個新興產業, 在許多權責的分工上, 還是很不明確. 對許多公司來說, 就是把網頁想要的風格說出來(嚴謹一點的可能會有企劃來提供架構), 再來就完全交給網頁設計師了. 聽起來好像很合理.

如果把網站比喻成早餐店, 其實要注意的事情很多: 店內擺飾, 顧客動線, 環境衛生, 社區行銷...等. 但是就因為太多是需要注意了, 礙於組織及人力, 網頁設計師往往被簡化為"做出個像樣好吃的漢堡"就好了, 其他事情, 有人管最好; 沒人管也無所謂.

SEO的重要性, 有多少台灣的網頁設計者有時間力氣注意, 我很懷疑; 對於 閱讀動線這種人因工程的研究, 有多少網頁設計者會發現並落實這些訊息? 不是懷疑網頁設計者的求知慾, 而是現在的環境中, 他們有限的學習時間都必須花在追逐新的必備技能上, 這些技能也就被忽略了.

再過幾年, 能讓軟體公司有培養專門"收集知識"而非"追逐技術"人才的習慣?

Dutch levy first fines against spammers

歐洲也對SPAM開鍘了- Dutch levy first fines against spammers. 身為第四大的SPAM Country, 除了民間缺乏網路行銷的社群與自律組織外, 政府對於掃蕩SPAM也還是在呼口號的階段, ISP & Portal對於SPAM常識的教育也非常缺乏(頂多就是叫你每月多交幾十元, 提供SPAM filter服務), 這樣下去, 我們要如何掃除惡名?

姑且不論清理垃圾信的麻煩跟浪費的網路資源及精神, 光是看到每天寄來賣名單, 賣A片, 賣擦鞋機, 直銷...的廣告, 就讓我感到有點憤怒. 我知道許多優質公司是不屑或不需要SAPM的, 但是看到這些SPAM, 好像又某種程度地暗示著: 台灣廣告信的發信者程度就是如此, 這些廣告主也認為收信者的智商就是如此...=.="

Tsunami

地震, 應該不算是大自然的反撲, 因為目前沒有任何線索顯示這兩者間有因果關係. 然而除了特別大的地震外, 一般零星地震所帶來的悲劇, 通常是人禍所造成的影響: 建商的偷工減料, 山坡地的任意開發, 救災緊示單位預警不良...與其說是大自然的反撲, 倒不如說是上天給人類的一個試練來的恰當.

不過這次的考驗, 考得太嚴厲了點...在靠海維生的群島, 海濱度假勝地, 震起了數十年難得一見的海嘯, 震得遊客手足無措, 震得居民徬徨無依. 震走了數萬條人命, 也震散了數萬個家庭.

如果要說帶來了什麼啟示, 應該就是當這樣的事件發生在其他先進國家, 我們能做什麼? 科技可以幫我們與海爭地, 但是我們贏了嗎? 科技可以讓我們發展武器設備, 但在這次地震完全派不上用場. 有時候不禁懷疑, 我們用科技解決了大部分的洪水, 飢荒...等問題, 卻也衍生了許多其他文明病, 溫室效應, 人謀不臧...的問題. 我們不斷試著從大自然獲取更多, 但是跟老祖宗相較下, 我們真的有得到更多嗎? 或是其實我們付出了更大的代價?

想再多也比不上一些實際的幫助, 請持續觀察最新的發展, 適時伸出援手:


東南亞強震、海嘯援助Blog

如果你對新聞畫面無動於衷, 可以從這裡稍微體驗當時的遽變:
Phuket Tsunami

後記:
這次海嘯的嚴重程度跟人為破壞還是有關的- UDN: 大海嘯禍首 人為破壞

專家說,這種天災並非新鮮事,但使其造成重大災害的原因在於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人為的污染、以及珊瑚礁遭受破壞。這次橫掃南亞的海嘯威力強猛,幾乎沒有任何海岸生態系統抵擋得住,然而全球氣溫升高、海岸開發缺乏規畫,加上其他的人類活動破壞,已逐漸瓦解從紅樹林沼澤到珊瑚礁這些可抵擋海水倒灌的天然屏障。

12/28/2004

Flickr

Flickr 堪稱是我目前看過功能最強, 介面最好, 支援最廣的Photo sharing site. 不過大概礙於行銷手法的關係, 目前看到的使用者多數都是blog老手, 對於認識不多blog老手的我來說, 看到別人可以將Flickr名單串成兩三頁, 總有點落後別人一截的感覺. (我不甲意輸的感覺...還是輸到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撇開個人情感來看, Flickr的確是在建立一種新的使用習慣, 一種更方便, 更個人化, 更易於溝通, 甚至更具娛樂性的照片分享平台 Schee.info: Flickr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剛剛隨機抽樣看了幾個台灣user的相簿, 發現擁有三個以上sets的user不少. 代表真有不少人已經 upgrade為Pro user. 雖然目前好像還沒有這樣的需求, 但是看到Pro user的好處, 倒是真的會很心動:

1 GB monthly upload limit
Unlimited storage
Unlimited bandwidth
Unlimited photosets
Permanent archiving of high-resolution original images


強烈建議還沒使用過Flickr的朋友上來試試, 用過Flickr後, 你大概不會想再用Portal提供的免費相簿了. 當然, 請把我加進你的好友名單, 讓我們也來個網路相簿大串聯吧!

12/27/2004

Memory

回去團練的第一天, 有很多的第一次. 第一次坐捷運到這個地方, 第一次踏上這個具爭議性的天橋, 十年來第一次回到這地方. 第一次見到幾個畢業後就沒見過的老朋友...這種些莫名的感覺, 是踏上這個天橋後就開始的.

Memory

回到了學校, 看著從前上課的教室, 很多很多感覺: 學校老了, 建物髒了, 環境變了, 同學散了, 曾經熟悉到不行的的環境, 現在被允許走動的地方就這麼一點點...

Memory

很多感覺, 卻寫不出來...

任何路, 反正就是一個過客回到曾經熟悉的環境而人事已非的雜感

12/24/2004

NETZ Inc.

關於網路行銷, [架站人]有一系列的書籍. 昨天在書局大概翻了"提升搜尋引擎排名的網站製作策略"及"eDM發送技術與行銷策略"兩本. 其中關於search engine說明較為精采, 值得入門者參考; 但是另一本就不予置評了...這系列書倒是有一點很一致, 價格都很嚇人...

Riverside

一夜激情後, 什麼都沒留下, 只留下了這個印記...

Riverside


[New Life v3.0] - AlanChen's surfing log

我還是很容易被些小事感動.

晚上和朋友相約到 河岸留言圖騰的演出. 腦海中的印象還是紀錄片中失意的圖騰, 電影座談會靦腆的聖民, 在舞台燈下拿著吉他的樣子, 居然是那麼活耀, 那麼有信心. 這種衝擊真大. 聽著原住民用宏亮的聲音, 唱出台灣的搖滾; 看到主唱眼中閃爍的光芒(當然絕大部分是燈光的關係); 台下觀眾熱情的支持...不難想像, 海洋熱對他的影響有多麼重大. 遺憾的是, 他們畢竟還只是主秀旺福前的暖場, 表演時間十分短暫. (其實我搞不懂像旺福這麼商業化的團體, 聽現場跟去KTV有什麼不一樣, 偏偏場子裡面一半以上是衝著旺福來的).

還好, 因為龍男的關係, 在他們表演完畢後, 還有機會跟他們喝幾杯. 聽著阿新興高采烈地說著創作的過程, 錄音的辛勞, 對創作品質的要求, 對發片的開心..., 我卻越聽越沉重. 一個團體為了理念而這樣堅持, 終於有了開花結果的時候. 我的堅持在哪裡, 什麼事情能讓我說得如此慷慨激昂, 又有什麼時候, 我能讓我所做的事情, 讓別人感到如此興奮?

希望, 圖騰能保有一貫的純真與熱情;
希望, 能如張懸在海洋說的, 每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舞台

12/23/2004

2004 Most Popular Search Terms

到了年底, 除了十大爛片, 十大最不會穿衣服的女人, 十大經典名句...等綜藝排行榜外, Search engine也會推出熱門搜尋排行榜, 請看SearchEngineWatch的整理.

大概瞄一下, Paris Hilton & Britney Spears大概毫無疑問都在各大serach engine的前五名(eDonkey之類的軟體上可能更高 :p). 但是還是有許多好玩的發現: 七龍珠在Lycos排行第13, 去年還第三呢(點進去看看, 真的是鳥山明的dragonball, 不是motorola的dragonball); Kill Bill & Van Helsing在Yahoo電影類分居7th & 8th, 美國人真的愛這玩意; Google則是替Froogle也做了排行, 可以大致看出美國目前熱賣的產品...

如果有人能對這些search term做深入分析與交叉比對, 應該能發現更多有趣的事情...

12/22/2004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

如果問一個企業網站的負責人, 認為search engine排名對公司網站重不重要, 大概十之八九都會覺得重要. 但是說到對search engine做了什麼事情, 大概也都只會回答"我們有去search engine登錄".

都什麼年代了還在登錄search engine?
(當然某些還是需要手動登錄的, 但是相對於crawl-based的搜尋引擎數量及重要性, "登錄"怎麼排也不會排到第一順位).

可悲的是, 真的許多人對search engine的印象都還停留在"需要登錄", "改改meta tag"的年代. 也因為如此, 許多有創意卻一點都不search engine friendly的網站也就因此產生. 最常見的錯誤, 大概就是

* 整個網站或首頁資訊完全包在flash中. 這種在外包製作的網站中特別容易看到- 反正是你的網站又不是我的, 用flash包起來, 驗收時好看又不容易出錯, 把原始檔留著的話, 往後還有大筆維護費用可以賺呢. 請看看專家的說法: Get Flash Sites Ranked in Search Engines

* 網站大量使用JavaScript或menu. 跟上面相反, 通常是有工程師維護的網站特別容易發生. 原因大概是能夠滿足企劃對於清爽版面的期待. 這個的缺點呢?: Search engine and JavaScript

那麼多rule, search engine rank criteria又常常改變, 我要怎麼辦? 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看看別人吧. 為什麼 Yahoo.com, MSN.com把首頁做成這樣的layout? 別把他們當成不懂美術的傻瓜了. 如果連他們都重視在search engine上面的排行而願意捨棄部分美觀, 一般網站又憑什麼不重視呢?

話說回來, 國內相關資訊與教育還是相對非常不足. 當這類資訊與forum在國外滿天飛的時候, 國內卻找不到類似的媒體與資訊. 正規教育更是如此, 當國外各種新奇古怪的系所陸續成立時, 國內一邊喊著"數位內容""兩兆雙星", 一邊死守著一些不切實際或供過於求的老系所. 光是以網路行銷來說, 搜尋引擎最佳化/e-mail marketing/e-commerce案例研究/網路媒體購買..., 輔以傳統行銷課程, 要成立一個科系應該不是問題, 以市場需求來看也確實有需求. 剩下問題只剩, 誰有足夠的學經歷來教?

看到企業內大家對於search engine的一知半解, 以及整天"我來幫你網路行銷""最新五百萬名單"的SPAM, 實在哭笑不得...

Google logo

自從google toolbar出來後, 看到Google首頁的機會就少很多了. 而Google在簡潔的背後, 對於Logo還是有無限的創意, 每到了重大的節日, 都會有應景的不同版本出現. 這是我到目前最喜歡的一個版本-

Google logo

"Chinese Troditional" content

台灣科技普及度高, 而大陸人口眾多, 兩岸在網路上的content, 哪邊比較多?

今天為了找湯圓的典故而想到這個問題, 於是做了點小實驗, 以下是在Google搜尋到的結果(為了容易計算, 刻意都用中文關鍵字, 所以可視"所有網頁結果"減去"繁體中文網頁"為簡中結果):

keyword: 湯圓
所有網站: 116,000 ; 繁中結果: 50,600

keyword: 龍舟
所有網站: 155,000 ; 繁中結果: 40,000

keyword: 半導體
所有網站: 1,060,000 ; 繁中結果: 419,000

keyword: 休旅車 (是只有繁中user在意, 還是簡中有別的稱呼?)
所有網站: 70,800 ; 繁中結果: 61,400

keyword: 賺錢 (簡中user比繁中user渴望多了...)
所有網站: 4,980,000 ; 繁中結果: 757,000

*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TWNIC)12/6公布2004年「台灣寬頻網路使用」調查年中報告,截至2004年7月中旬為止,台灣地區上網人口約1,274萬人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 (CNNIC) 表示截至今年六月底為止,中國上網人數已達到8,700萬人

12/21/2004

Google bomb

看到這則蠻有趣的新聞- 打壓新聞自由連到鴻海網站!Google炸彈成功運用, 原來SEO也可以變成一種武器...

不過好奇的是, 連到鴻海後用反向連結查詢, 卻完全看不出來有多少人或哪些人參與了這項活動...

Some thoughts of 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

我跟這個圈子不熟, 也無從評斷這個展的各項表現. 但是我想, 既然以龍男這個開朗原著民的個性, 會寫出這樣的感言, 應該感觸很深才是...

以下是他的感言...

--------------------------------------

孤獨的戰鬥力—2004紀錄片雙年展參展感言

有來自國外超過六十位的導演及策展人、記者參與的第四屆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已於日前結束了,相信這些外國貴賓們在大會的無微不至的招待下,必然會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大會工作人員的辛勞與努力也確實值得我們給予肯定,但身為這次影展主角之一的台灣紀錄片導演,實在想就本屆影展重外國、輕台灣的現象說幾句話。

猶如金穗獎的台灣獎競賽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一向將競賽影片分為「世界」和「台灣」兩類,而前幾屆影展,大會都會挑選數部台灣優秀作品進入世界競賽單元,與其他各國的佳作一起角逐「世界競賽類」的獎項,但今年大會不知依循何種理由,卻將台灣影片從「世界」和「亞洲」單元中完全切割出來,獨立成為一區,看似重視,實際上則卻是讓台灣影片從與世界競爭的舞台中消失,連被共同評比的機會都沒有,這無疑是種劃地自限的行為。本屆競賽規則變更的結果,造成台灣獎的競賽猶如把這兩年金穗獎裡紀錄片類作品再次重新評比,徒然失去了和國外作品在同一平台競爭和觀摩的機會。台灣的紀錄片創作者一直努力要進入世界性的影展,但一個由台灣主辦的國際影展,其世界競賽單元竟然一開始就排除台灣影片的參與,這真是一件很諷刺的事。

影展大會報紙對於台灣獎入圍導演及作品介紹隻字未提

另外,主辦單位今年與某家報社合作發行「大會報紙」,用意在介紹參展導演、作品,及影展相關新聞,但這份刊物顯然以外國導演為重,對台灣獎導演的表現及其作品竟然隻字未提,這讓人相當不解與不滿,不明白為何台灣自己舉辦的影展,主辦單位為何如此吝於介紹本國的導演?例如台灣影片「無米樂」,兩位導演為了讓觀眾有機會認識影片主角,自己掏腰包付車馬費請片中的阿公阿嬤北上出席映後座談,此舉不但讓座無虛席的會場氣氛High到不行,觀眾甚至還在戲院外圍著主角和導演聊天,久久不肯離去,這樣優秀的影片(無米樂得到了今年台灣獎的首獎)和成功的映後會卻未見大會有任何報導,實在可惜。主辦單位或許以為台灣的紀錄片在台灣被觀賞的機會很多,相關的報導也不少,所以不須在此影展多加著墨,但這種心態其實相當有問題,要知道台灣影像工業環境相當惡劣,縱使有好的機會可以被觀賞或報導,也只集中在極少數的影片,因此,「紀錄片雙年展」作為一個台灣主辦的大型紀錄片活動,自然是向國人、甚至是世界各國影像工作者介紹所有台灣今年度優秀影片的最佳時機,大會如此輕易地放棄推廣的機會,怎不叫人氣餒呢?文建會陳其南主委在影展專刊上寫到:「過去,西方國家在文化詮釋下,創造出『想像的東方』。而今天亞洲國家必須呈現自己、獨立發聲,我們才能建立完整的東方輪廓。」面對大會這樣本國與外國不均衡的報導方式,我不知道是否有達成主委「呈現自己、獨立發聲」的目標?

孤獨的台灣影像工作者

國際影展是一個向外國影視從業人員推廣本國影片的最佳舞台,觀諸今年十月剛結束的韓國釜山影展,其不僅刻意挑選數部韓國影片進入競賽單元和其他各國影片一同競爭,讓觀影人在觀看時自然在競賽單元看到韓國影片的身影,閉幕時也以韓國影片作為閉幕片,更不用說在影展期間各式評論、報導對韓國影片的介紹了。2004年是台灣紀錄片值得驕傲的一年,不論是在影片的質、量、甚至市場上,都可以看出台灣紀錄片的蓬勃發展,就算我們的表現仍然比不上外國(請恕我不這麼認為),但具主場優勢的「我們」,不是更應該受到遊戲規則的鼓勵和保護而非排斥嗎?本屆紀錄片雙年展除了未能成功地扮演好推手的角色外,還設計出自我矮化的遊戲規則,不但失去一次可以系統地將台灣的紀錄片作品推銷給全世界的大好機會,也讓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感受不到對本國紀錄片工作者的基本尊重誠意與任何主場優勢的奧援,實在是令人遺憾,我只能說,台灣的紀錄片工作者,我們仍須孤獨的戰鬥著,加油吧。

(2004/12/19 陳龍男,本文作者為本屆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入圍導演之一)

Trend Micro in security deal with Hotmail

不知道MSN跟McAfee的合作是什麼時候終止的, Hotmail上已經看不到McAfee的logo了, 取而代之的是這則新聞- Trend Micro in security deal with Hotmail. MS跟誰合作都不稀奇, 奇怪的是, 微軟自己的防毒軟體計畫中止了嗎? 怎麼從Beta到現在一年多了, 不但沒有動靜, 反而還繼續跟別人合作...?

MSN Spaces supports blogging through mobile device

五分鐘前才在擔心高科技, 五分鐘後我就玩起MSN Spaces的mobile blog了. emome與MSN在這部分的操作都很不人性化, 所以摸索到現在才有辦法po這篇文章.

1) 首先, 必須開通電信業者提供的信箱 (要找emome的設定方式真是如同大海撈針, emome主管們肯定自己沒有用過這些服務)

2) 回到MSN Spaces, 勾選第一個步驟, 將電信業者提供的信箱輸入. 如alanchen@emome.net

3) 輸入5~10字母的數字或英文. 這個東西將與你在MSN Spaces的名字合成為一個你在MSN Spaces的收件信箱. 如輸入1234a, 就會在步驟五得alanchen.1234a@spaces.msn.com

4) 設定完成後, 就可以從手機(alanchen@emome.net, 確認發文者身分)寄信到MSN Space的信箱(alanchen.1234a@spaces.msn.com, 確認目標blog及身分確認), 完成文章的發表. (這是MSN不友善的地方, 一定要規定那麼長的e-mail address嗎...)

所幸, emome在WAP及web的e-mail資料是共通的, 只要我在emome網站設定好聯絡人, 就可以直接在WAP的e-mail通訊錄中挑選; 寫mail方式則是通過WAP的web-based mail, 利用門號做身分認證, 不需要額外軟體或登入. 這是比較值得高興的地方.

我的測試結果如何? 試了兩次, 都是來不及按送出就會跳回emome WAP首頁, 回到Web網頁看才知道, 目前系統異常中. 這點, 就留給有緣人去試吧...

12/20/2004

Connecting People II

這種沒理由的亂想, 大概是這陣子"陽光的HB"遇上了"理性的Alan", 加上同時看"海洋熱"與"革命前夕的摩托車之旅", 產生了有如麻辣鍋加銼冰的化學效應, 開始有些不正常吧...

我能做什麼? 我沒有一個足以讓我放下工作的興趣, 也沒機會拿起槍桿子革誰的命, 更別說癱瘓哪些科學家的電腦了. 甚至, 我還必須繼續當高科技的共犯, 持續吸收及應用新的科技, 因為這是我現在工作的競爭力來源.

要脫離高科技, 需要莫大的決心與勇氣, 也需要很高的代價. 我目前還做不到.

那想這麼多做什麼?

Connecting People?

這是篇有頭沒尾的純亂想.

起頭是來自於兩個地方:
一個是一句有名的Slogan: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一個是昨天在咖啡廳看到努力學中文的日本女生.

身為華人(現在還是別亂用中國人或台灣人好了...), 還沒體會到用中文當華語的好處, 只體會到學英文的痛苦. 但是想到許多認識的外國人, 即使說的一口好國語, 對於華文閱讀還是一籌莫展. 因為少了注音的中文字, 念不出口就是念不出口, 連猜都沒機會. 而我們抱怨英文文法困難的時候, 卻沒想到中文的敘述/倒裝, 現代文/文言文...都參雜其中, 甚至連注音文都開始在網路上發展了起來, 這叫外國人該如何是好? 而網路的媒體, 除了帶來方便外, 卻也帶來了更多誘惑. 現在上網(無論surfing or OLG)已經取代閱讀, 成為青少年最大的休閒, 也可以從許多地方發現, 華人的文學程度, 一代不如一代的狀況已經日益明顯. 不只閱讀, 許多從前的習慣與美德, 也漸漸被科技所剝奪或替代, 雖然科技來自於人性, 人性卻慢慢受制於科技.

當科學家努力增進電腦的智力, 發展人工智慧, 甚至能自我成長的人工智慧的同時; 人類卻慢慢向下沉淪, 簡化了自己的體能鍛鍊,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感覺Terminator離我們越來越近了. 雖然可能很多人會嗤之以鼻, 認為不可能. 但是, 從古至今, 已經有多少過去被認為不可能的事發生了?

認為科技來自於人性的人, 是種自我安慰, 是種保護自己飯碗的方式, 還是純粹沒想到這些事情, 忙到不認識"天網"跟"母體"是什麼東西?

12/17/2004

Stephen Chow

星爺, 可以說是苦悶上班族之友, 在學生族群中更有一定的影響力. 如果要封他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我一點都沒有意見(除非你不認同小強=蟑螂, 完全沒有慾望想試試撒尿牛丸, 一點都不認為少林功夫加唱歌跳舞有搞頭...)

博客來也來搭順風車了, 周星馳影展(一片DVD只要NTD79, 一股衝動又來了...)

但是我實在不記得星爺演的<咖喱辣椒>, 對<龍鳳茶樓>沒印象...

(這個豬籠城寨, 正位在欣欣晶華)
kungfou

Code

Code

這是之前朋友去東京電玩展朝聖所帶回來的戰利品之一. 無論雜誌或宣傳品, 右下角都有一陀黑色的東西, 只要用手機拍下, 就能直接連到相關網頁進行瀏覽或購買. 可能由於台灣流行的歐美手機還不流行這套, 規格遲遲尚未制定, 加上歐美手機鏡頭在辨識度上可能也還不足, 所以這個東西看似方便, 卻在台灣看不到. 不過別忘了, 台灣還有i-mode, 屬於日系手機的管區. 現在起, 這陀東西也要進軍台灣了.

iThome電子報: 手機二維條碼購物服務已在日本普及,遠傳電信策略暨行銷部協理陳立人表示,日本已有許多雜誌內頁底下皆印有二維條碼,用戶看到喜歡的商品,以照相手機對著條碼拍照,手機即會自動將條碼照片轉換為網址,用戶再連結該網址即可進入雜誌上刊載的商品介紹網頁,進而直接在手機上訂購該項商品,而臺灣i-mode也預計明年推出手機二維條碼購物服務。

12/16/2004

Gmail supports POP

前陣子只聞樓梯響, 現在人真的走下來了.

Web端設定方式

Client端設定方式

因為現在ISP對mail管制越來越嚴, 例如Seednet用戶在使用非Seednet IP時(尤其是NB使用者特別容易遇到)往往連寄信都不行. 之前的解決方式是利用PChome的SMTP server(好像也是唯一一家支援POP的免費信箱提供者), 但是缺點是信件遺失率很高, 傳送時間長短也很不固定. 現在利用Gmail的SMTP, 感覺順暢多了.

實測結果, 收發信都很即時, 利用Gmail收中文附檔仍有亂碼問題, 但是不影響發信.

PChome goes IPO

不知道詹宏志心中怎麼想, 應該是開心大於緊張吧.

在"網路熱時代", 詹宏志的地位彷彿是網路界的王永慶(相信嗎, coolbid當時曾經辦過一場競標, 產品是四個與詹宏志喝下午茶的機會, 我還用兩三千元去標過呢...), 但是經過明日報事件後, 一夕之間又變成了落魄書生般沉潛. 但是我相信, 一個對網路有如此熱情的經營者, 加上十數年的經營經驗, 明日報是個挫折, 但不需要因此抹煞他未來的發展及潛力.

只是, 偶像崇拜是一回事, 投資又是另一回事, 行銷則是一種手段. PChome的IPO搭上了Google IPO的順風車, 也玩起了 競拍的遊戲. 大家都知道, 過去搶買IPO股票, 用人頭抽籤的熱潮已過, 加上PChome又是屬於過街老鼠的網路股, 能掀起多大的熱潮是個大問號. 但是話題性倒是十足. (另一個目的是利用群眾反應來定承銷價: PChome Online競拍底價為21.9元。承銷價格將會依照競拍結果來決定。其計算方式以競拍得標價格未超過議定之競拍底價之1.3倍(21.9X1.3=28.47元)部分及其數量加權平均,所得價格即為公開申購價格)

PChome近年來已經成了網路購物的霸主, 就像網路上的7-11, 雖然強勢又吃人不吐骨頭, 但是上百萬的會員名單與一天數十封的e-DM, 仍足以讓他成為原廠又愛又恨, 卻不得不合作的對象. 各產品線PM挑選產品的能力, 也十分精準. (鈦項鍊現在在PChome也買得到了)

我會不會參加? 大概不會吧. 一來是麻煩(如果跟網路購物一樣方便, 我就考慮 :p 如果沒搞錯, Google是用Ebay做線上競標?); 二來是現在的詹宏志, 透明度已經大不如前, 除了Skype外, 完全搞不清楚他下一步想做的是什麼...

參考資料:
* 今年前三季EPS1.0元; 競標底價21.9元
* 目前股本為54,095千股, 本次釋出7,200千股, 約13%
* 詹宏志給投資人的話

What's Rock & Roll

嚴格來說, 我對搖滾認識不深, 認識的歌手也不多, 甚至連定義都不清楚. 但是如果要我說喜歡的音樂類型, 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說是搖滾.

這幾天來, 海洋熱的片段還是會常常出現在腦海中. 可能是真的片子好, 也可能只是因為"朋友拍的"這四個字加持. 現在想到的, 是片中人物對搖滾的定義.

搖滾演唱會中, 最常看到的戲碼是, 中間主唱跳出來說出自己對搖滾的定義, 通常這個定義都跟音樂無關, 如: 搖滾就是要永遠在一起, 搖滾就是要用力跳到結束...之類的. 看完海洋熱, 我想, 搖滾應該就是一群朋友, 提著友情與義氣, 共同做著喜歡的事吧.

12/15/2004

Google Announces Plan to Digitize Millions of Books

電子檔能否長時間保存, 是前一兩年一直在網路上被反覆轉寄的一個問題, 甚至CNN都曾經專題報導過這個問題. 主要的爭議在於, 電腦軟硬體日新月異, 許多檔案可能未來將無法使用, 亦或是"不完全相容"(如不同版本文書軟體中, 版面的破壞). 而傳統書本與膠捲, 擁有者較容易將content與閱讀器具一起保存, 進而讓資料"流芳百世". 聽起來很有道理對吧?

但是想想, 未來的媒體, 將會更有互動性與立體性, 不靠電子媒體, 實在難以呈現.
html的超連結, 書本無法做到; DVD的互動性與畫質, VHS無法做到; wav的編輯容易度, 錄音帶很難做到...如果死守傳統媒體, 只會讓自己綁手綁腳而失去機動性. 至於前述的顧慮, 應該分成兩個部分來看: 廠商應該負起道義責任, 將向下相容做好, 就算需要用到突破性的技術而無法兼顧, 也該提供使用者"容易, 快速, 方便"批次轉換至新版的工具; 對於個人使用者則可以考慮以html或圖檔等較開放方式, 避開單一廠商單方面改變檔案規則的風險.

為什麼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是因為這篇報導- Google Partners with Oxford, Harvard & Others to Digitize Libraries, 身處這個時代, 不善用電子媒體, 跟駝鳥有什麼不一樣?

12/13/2004

After watching Ocean Fever

因為這輪只播兩場, 我還是請假去看了.

看完後, 我一直猶豫要不要寫觀後感, 但是還是忍不住想寫. 遲疑的原因, 一來是我知道專業的吳導可能會看到班門弄斧的文章, 二來是海洋熱的導演不給簽名...

可能是我很少看現代紀錄片, 也很少看非主流電影, 感觸特別深. 但是看完後, 我真的能體會到多種不同的滋味:

* 拍攝的辛苦與血汗: 與其他影片不同, 紀錄片的導演其實沒有"導演", 而是在忠實紀錄某個事件. 而鏡頭前一分鐘的呈現, 可能是等待一百分鐘後的結果.
* 年輕搖滾的熱血與徬徨: 每個團體, 都不像成名團體般光鮮, 都有背後不為人知的困境與兩難, 也唯有在這樣子的紀錄片, 才能呈現出"他們也是凡人"的感覺. (而不只是商業廣告中的刻意營造的幕前幕後花絮)
* 剪輯的用心: 如何讓紀錄片活潑, 感動, 讓人印象深刻, 甚至有勵志的作用? 這部作品你可以很輕易地融入某個團中的腳色, 隨著事件的變化, 而有不同的情緒起伏. 從放映過程中, 沒有間斷的笑聲與某些從頭哭到尾的觀眾這樣強烈的對比, 我想他做到了.

這部片真的讓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芒果跑"女主唱對團員與所有聽眾的告白; Sunshine Boy自創對搖滾的詮釋; Stone不脫稚氣卻帶著堅定的決心; Hotpink這群未成年女孩的率直與無厘頭...還有所有團體一致對搖滾的熱愛, 還有互相之間的良性競爭及相互打氣.

推薦所有對搖滾有感覺, 曾經在夢想邊緣徘徊或是想體會年輕人熱血的朋友觀看. 我會去找 角頭音樂發行的DVD, 並且期待明年五月的第二集, 還有下一屆的海洋!

無意間發現另一個人的觀後感

Ocean Fever

周六, 終於和這群朋友見面了. 十年不見, 大家的長相有些有變, 有些沒變; 不變的是大家的個性, 還有聚在一起的歡笑聲.

算算大家的工作, 不是資訊軟硬體, 就是老師. 特別不同的是, 龍男當起了導演. 印象中, 他在高中就喜歡拿著照片拍照, 但是我從來沒想過, 考上台大社會系的他, 最後真的走上這條藝術之路.

海洋熱, 是讓他跨出台灣的作品.


海洋熱官網

今年的 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已經是第N輪的播出了, 正在考慮要不要請假去看, 一來是好奇朋友的作品, 二來是因為看起來熱血的專業推薦...

董事長樂團‧阿吉
這是紀錄片嗎?不是吧!我倒覺得比較像一部青春搖滾勵志電影

角頭音樂海洋電子報第一期推薦文
「第一部以獨立樂團為對象的音樂紀錄片,令角頭鐵漢張四十三感動落淚的青春偶像劇」

2004台北電影節評審‧劇場導演 林奕華
「這部一0九分鐘的長片絕無冷場,皆因它以導演陳龍男的淚和汗,記下了片中多少少男少女為了要在音樂比賽中實現夢想而流下的淚和汗。」

12/10/2004

Showcases of "Less is more"...

北歐簡潔的設計風格, 近一兩年在台灣刮起了一股炫風. 一來是已經不做工設了, 二來是我知道我抵擋不了這種金屬+簡潔的設計風, 所以一直刻意迴避著這股風潮. 但是今天無意間看到了 北歐櫥窗. Orz

該死的是, 他還提供線上購物...

後記:
什麼叫屌?
這東西賣2,980, 屌不屌?
"Anders是無師自通的設計師", 屌不屌?
而台灣許多念到大學/研究所的設計師, 卻始終出不了一個大師, 是環境的問題, 是勇氣與創意的問題, 也是人文氣息的問題, 在台灣當設計師, 一點都不屌...

12/09/2004

The best prize

下課回來後, 突然家裡有通找我的電話. 在這個手機發達的年代, 會打市話的, 通常不是大好就是大壞. 大好指的是久未連絡的朋友, 大壞指的是各式詐騙集團及推銷電話. 還好, 這次遇到的是大好.

高中時, 生活不是管樂就是籃球, 也因此交了許多好朋友. 但是疏於維護的結果, 就是已經七八年沒有跟這些老友連絡, 雖然偶而還是會想起他們, 卻始終想著"現在就算拿通訊錄打也不一定找得到人"而放棄了. 今天打來, 是其中的一位朋友, 正在整理大家的通訊錄, 順便詢問回鍋校友團的可能性.

就這樣子, 過去一起笑鬧玩樂的朋友, 一個個地回到了我的MSN名單, 聊起了生活的不同狀況. 每次問到一個人的工作, 都會想起當年我們還是高中學生的模樣. 雖然看不到大家樣貌上的變化, 但是一個最大的差別是, 學生時時間隨意揮霍, 錢不能亂花; 現在要大家買吹嘴買樂譜, 眼睛都不用眨一下, 卻難得協調出大家能一同聚會的時間.

雖然已經八年沒有碰過樂器, 雖然指法已經幾乎忘光, 但是想到有機會能夠和老朋友一起再度同台, 一起表演那些熟悉的歌曲, 一起接受台下朋友獻上的西瓜, 真的很開心.

如果能有一天, 再一次重返光榮, 記得找我, 我的好朋友. 謝謝你們真的做到了! 這是讓我印象最深最感動的禮物!

Roodo blog

拍賣網站 樂多市場也公開了 樂多blog開發日誌開放申請 (雖然首頁寫著沒有對外開放, 但是樂多會員是可以使用的).

對樂多的印象始於juicelab的時代, 一群藏鏡人(對我來說)建立了一個討論IT與Internet產業的社群討論區. 後來轉戰downput- 當舖拍賣網, 也就是樂多市場的前身. 所有印象僅止於此, 但是從這樣籠統的印象, 感覺出這群人對網路的熱情及扎實的基礎. 而樂多在我印象中是行銷資源/人力薄弱的, 卻能藉著與portal的合作, 漸漸打出一片天地. 這樣的背景與一步一腳印的成長, 也讓我對他們的服務樂觀以對.

另外一個可以思考的問題是, blog對於專案開發過程中扮演的腳色. 受到許多現有blog的影響, blog的範疇已經從單純weblog走到個人碎碎念. 但是回到weblog的本質, 就是紀錄. 一種團體日記形式的紀錄, 可以從學生時代的班級/社團留言本, 延伸到企業中的開發日誌. 搬到網路上, 有何不可? 許多blog provider已經提供了:
* 多人編輯模式
* 開放/不開放陌生人瀏覽的選項
* 完整的備份方案
加上blog已經比紙本紀錄更容易, 更方便, 更容易搜尋及保存, 更容易讓多個團隊同時遠距離maintain, 也比forum更為容易發文與維護(甚至不需要自己host), blog的應用應該可以更為寬廣.

參考資料:
Search Engine Watch Blog-
ClickZ的文章通常重分析, 每日產量也不會太多; 透過blog, 可以讓編輯把"湊不出一篇文章"的靈光乍現呈現給讀者.
Schee.info: 拋頭顱的Blogging團隊-
另一個不同的想法, blog也可以是種PR操作.

MSN Space and Blog

這幾天公司似乎不少人裝了MSN 7.0 Beta, 也因為MSN對MSN Space的support, 讓本來已經對blog有興趣的同事開始blogging. (可見Google toolbar的方便性還是比不上隨處可見的MSN...)

因為身處在軟體公司, 大家對微軟總是敬畏三分. 許多人試用後的感覺是"微軟太可怕了, 連這個都在搞...". 這是實話, 畢竟微軟的滲透率已經太高了, 軟體間的合縱連橫支援, 已經可以讓user被綁住而渾然不覺.

所幸, 在索倫的前方, 不邪惡的Google正引領著另一群人, 默默地為開放性軟體而努力. 這場競爭不會是血腥的, 而是不斷提升user experience的良性競爭.

對一個end-user來說, 我們在意的是更好的使用經驗與更強大而穩定的服務. 讓獨大的廠商為所欲為, 可以是種便利, 也可以是場災難. MSN打敗ICQ, 目前看來是種便利(也或許是還有其他IM軟體在制衡); IE打敗Netscape, 對Artist是種便利, 卻是許多其他使用者及網路安全的一場災難.

以前覺得微軟靠的是行銷, 現在覺得微軟操縱是人性...一種害怕學習, 擔心複雜的人性...

12/06/2004

MSN Messenger Beta

這次不是芭樂了, MSN Messenger 7.0 Beta正式開放下載.

這次果然已經把MSN Spaces列為支援項目之一:
Works Great with MSN Spaces: Preview a Space from Contact cards with a direct link to view photos, blogs and more. You can even see what music they are listening to. Every time a Space is updated, your Messenger contacts will “gleam” to notify you of the change.

Comic face

台灣微軟在Office 2003中新增了一個e-mail軟體- Office HomeStyle中文版, 奇怪的是, 在英文微軟中反而找不到這個產品.

這個產品中特殊的賣點是"似顏繪", 這個紅極一時(現在也還是很紅)的日本服務, 就這麼被加進了微軟產品中. 不過從網頁上簡單的描述看起來, 他的操作方式是以相片來轉換, 而非純手動挑選. 這樣一來, 操作困難性應該降低的許多, 只是擬真度夠不夠, 就有待實際測試了...

微軟的觸角越身越廣(從OS/AP/IM/Mail/Blog...), 但是想當然, 這些點子不會全部來自於比爾叔叔. 越是基層的員工, 越有辦法觀察到新鮮有趣的創意. 而微軟強大的企圖心與豐富的資源, 剛好成了孕育這些點子的搖籃. 雖然說微軟產品風評不好, 但我想, 身為一個努力求新求變, 什麼點子都可能實現的公司, 應該也是種幸福...

12/04/2004

What's wrong with...who?

在這家公司的時間算了算大概有四年, 在國外部門的行銷時間則是約一年, 來這個部門以後, 第一次有那麼強烈想離開的念頭.

現在的位子, 做的事情很雜, 除了customer tech support及網站行銷是第一要務外, sales mechanism settin/ 產品企劃與規格討論/ 網站及機制的維護備分...通通都需要參與及執行(更簡單地說, 除了不背Sales quota及網頁製作外, 都有我的份).先前的主管, 因為工作量過大需要人手, 我才有機會加入這個部門. 但是在他走了之後, 除了我這個執行者, 所有人都只看到這些工作的產出, 沒有人知道背後所需付出的時間成本與力氣.

本來以為, 拿到了"模範員工"這個獎項, 表示管理層了解怎麼評估這些工作的質與量, 也是種對我工作結果的肯定. 但是這陣子, 卻為了要我背Sales quota而與主管意見分歧.

目前我們網站的通路可以粗分為三塊, 自己網站銷售/ affiliates sites/ download sites. 主管的想法是, 由三個人分別負責一塊的業績, 當成考核的依據. 但是經過我這一年的執行經驗, 這些通路的銷售活動往往是互斥的, 需要有人來統籌規劃; 加上所有通路的機制設定都是由我來執行, 讓企劃與執行者分開, 互相支援, 才是較有效率的分工方式. 這樣大方向的差異, 就衍伸出了種種的問題:

*ROI
三種通路有不同的屬性與成長潛力, 能提供的變化與機制資源也不盡相同. 我們不需要對三個通路花同樣的時間, 因為集中火力在某一個區塊, 一定能得到數倍於火力分散的效果.

* 通路分工
在某些產業與組織, 這樣的分工是合理的. 但是前提是, 每個通路都需要花時間去了解與認識, 無論通路大小, 某些survey與佈建的時間是跑不掉的. 現在同時要我支援三個通路的後勤, 卻要我又負責一個通路的業績, 在起跑點上就已經是不公平的了. (何況是我認為沒有發展潛力的通路)

* 專業分工
部門的三個人中, 兩個擅長以英語與人溝通, 一個擅長以機制與電腦溝通, 卻同時要做一模一樣的市場開發工作, 也是一種齊頭式的平等.

除了對實際問題的不滿外, 也夾雜著些情緒上的不滿:

* 原本明年度的部門計畫是, 三個人讓明年業績達到40%的成長. 但是剛好其中一個臨陣脫逃, 主管變將這個人的責任歸屬與壓力轉嫁到另外兩個人身上. 其實, 達到部門業績目標本來就是我們無論如何會想辦法做到的, 主管這時候該幫的忙, 應該是儘快幫我們找回第三個人; 至於如何達到業績的方法, 應該讓實際執行的人來想, 因為我們才是每天都在跟市場互動的人, 比較容易找到最有效率及成果的方法.

* 當我反應, 這個位子的屬性不同, 就算之前我的前主管做這份工作時, 也無暇顧及深耕通路. 得到的回覆是, 之前主管本來就是很難以管理, 不被控制的. 唔, 這麼說, 當一個人願意被管理時, 就理當接受各種不合理的工作囉? 又讓我想到幾個在美國的同事, 總是可以只達到10%~20%業績目標, 卻依舊能天天消遙快活...好奇心殺死一隻貓, 責任感殺死一個員工...

* 當主管沒有實際執行的經驗, 也不願意花時間了解與思考新的評估標準(客戶滿意度/機制穩定度/整體業績成長額...), 卻一意孤行地想要用最容易量化的"單一Sales業績"來評估一個行銷人員的績效, 實在是過於粗暴, 也讓人感覺很不被信任...

要討好主管其實不難, 我可以捨棄些別人不會注意到的重要工作(提升客戶滿意度/對市場及相關技術的觀察/對Sales支援的即時性...)來挪出更多時間; 但是站在公司部門整體利益來說, 這些事情又是我認為非常重要的. 只是, 想到了對業務出身的主管來說, 唯有個人業績是最好的評估標準, 就覺得說再多也是徒勞無功, 不覺得感到心灰意冷...

12/03/2004

MSN Spaces

這幾天最大的網路新聞大概就是MS推出blog服務了- MSN Spaces

小試了一下, 放下複雜性來說, 微軟在功能性上的表現, 還是做的不錯.

三個與BlogSpot的最大差異:

1. 更強調多媒體:
預設template有兩個版面, 一個是音樂, 可以將MS Media play中的歌曲清單依類型上傳, 與朋友分享你喜歡的音樂曲目. 點選後則是導引至MSN Music購買; 另一個則是相簿, 除了上傳時可以做些簡單的明暗/對比/旋轉/crop...等調整外, 呈現方式也是以SlideShow方式呈現.

2. 功能更完整:
支援TrackBack, blogthis, 文章分類的功能.

3. Mobile support:
這是英文版的說明, 中文版則尚未支援:
Upload photos from your mobile phone to your blog.
Create and manage your space from a mobile phone.

雖說目前看起來, 差異性不大, 但是挾著集團資源, MSN檯面下的研發, 很可能隨時就給其他blog server provider一個重大打擊, 如:

* MSN: 透過MSN邀請朋友, 或是直接搜尋對方blog後互設連結; 將MSN變成類似 BlogSpot的Hello, 成為另一個bloggerbot. (或許MSN7.0就會實現)
* Outlook: 整合行事曆與聯絡人, 建立企業或開發團隊用blog
* MS SmartPhone OS: 可以直接內建blog tool, 從手機編輯管理blog
* MS Office

話雖如此, 這場戰爭除了牽涉到idea, resource外, 還是牽涉了user使用習慣與情感因素, 誰能勝出還不得而知, 但是確定的是, 繼MSN推出新一代search技術後, blog服務也會讓Google頭痛許久...

12/02/2004

E-commerce

電子商務, 已經很久沒有人刻意提他了.

身為軟體公司網站的管理者, 不知道線上交易的消費行為與習慣, 也是件可怕的事. 我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長期都在網路界工作, 網路購物從好奇, 習慣, 到現在可以說是上癮了. 也因為長期的使用, 養成了幫每次交易過程作紀錄的習慣. 第一次網路購物, 是1999年底在酷必得, 在網路上除了書籍, CD, 消費電子產品外, 甚至連衣服, 生鮮食品(還是冷凍肉品呢)都在網路上買過. 但是這個紀錄中, 只紀錄到對每家服務的評價與遞送的速度, 卻找不到當初購買的原因.

我可以三四個月完全不在網路上消費, 也可以一個月花個一兩萬在不同的網站上買不同的東西. 卻找不到一個點燃我這把火的具體理由. 試著推想這個敗家月的源頭:

因為上課需要, 所以買了台電子字典;
因為想要隨時能重複聽課程, 所以想買台mp3隨身聽;
survey mp3隨身聽過程中, 發現了想買卻找不著的CD, 馬上順手買了下去;
想到自己太敗家, 想買本書減輕罪惡感, 卻為了湊免運費, 加買了張DVD...
(MP3隨身聽還沒買找, 花在其他"順便"的產品卻超過mp3的價格了...)

這樣算起來, 好像還是要有個上網購物的動機點火, 再加上其他有吸引力的產品助燃, 才能造成這股燎原之勢...只是, 除了mall或針對特定產品的利基網站, 怎樣才能堆出那麼多草來助燃...